tokenpocket官网首页|劣币驱逐良币

作者: tokenpocket官网首页
2024-03-08 01:48:15

劣币驱逐良币_百度百科

良币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劣币驱逐良币播报讨论上传视频格雷欣现象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由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财政大臣格雷欣提出,也称“格雷欣现象”(Gresham's Law)。狭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因为信息不对称,物品的估值方(信息缺少的一方)估值一定时,物品的提供方(信息充分的一方)会选择提供实值较低的物品(劣币),致使实值较高的物品(良币)越来越少。广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也可以泛指一般的逆淘汰(即劣胜优汰)现象。中文名劣币驱逐良币外文名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别    名格雷欣法则起源时间16世纪目录1历史演变2原因3举例4解决方案历史演变播报编辑在16世纪的英国,贵金属不铸造币使用,必须在新铸造的货币之中加入其他金属成分,故当时市场上就有两种货币,一种是原先不含杂质的货币,另一种是被加入其他金属的货币。虽然两种货币在法律上的价值相等,但人们却能加以辨认,并且储存不含杂质的货币,将含杂质的货币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渐渐被储存而减少流通,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在交易。(此处的良币指的是不含杂质的货币。)另外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会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之下。金银复本位曾经被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美国、法国长期采用。由于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是政府经由法律定下的,所以会长期稳定不变,但市场上的金银之间的相对价格却会因为供需法则而波动。若当黄金实际价值超过法定兑换率时,人们就会将手中价值较大的金币(良币)熔成金块,再将这些黄金卖掉换成银币(劣币)使用。经过这种程序之后,就可比直接用「金币换银币」换得更多的银币。有时人们甚至会重复这样的过程许多次,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日益被熔化而减少,劣币则会充斥市场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此处的「良币」并非指单价高的货币,而是指相对于兑换率而言,较有优势的货币。假设金币兑银币的法定兑换率是1:10,若1 个金币熔化之后能换取超过10个银币,则金币为良币;若10个银币熔化之后能换取超过1个金币,则银币为良币。)自从人类给金钱以一定的币值时起,这一法则就起作用了。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人们就习惯从金银钱币上切下一角,这就意味着在货币充当买卖媒介时,货币的价值含量就减小了。古罗马人不是傻瓜,他们很快就觉察到货币越变越轻。当他们知道货币减轻的真相时,就把足值的金银货币积存起来,专门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这个例子说明:坏钱把好钱从流通领域中排挤出去了。为控制这一现象的蔓延,政府发行了带锯齿货币,足值货币的边缘都有细小的沟槽。如果货币边缘的沟槽被挫平,人们就知道这枚货币被动过手脚。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贾谊曾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这里的“奸钱”指的就是劣币,“正钱”指的是良币。 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时出现的理论。当时,金和银都是法偿货币,在法律上按一定比价具有相同的价值。但在现实情况中,金银的开采成本、市场供求是不太可能完全同步变化的,于是当金相对于银来说更为贵重时,人们必然地储存更有价值的金而使用相对来说没有价值的银,因为交换时是以法定比价而不是实际比价来计算的。如果银相对来说更为贵重时,劣币就成了金,银变成了良币。进入了纸币流通的时代,货币的不足值性更加明显,国家也必须有更加有力的手段保障其法偿性。也正是在这时,格雷欣现象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事实上,没有良币出现,或者有强有力的政府禁止良币的使用,劣币也不能一直使用下去。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中国大陆在国民政府执政末期,法币贬值,物价飞涨,民间开始使用银元,拒收劣币。此时的国民政府虽说对付解放军不行,禁止人民使用银元进而没收银元发行银元券还是可以的。但是人民并不因此就接受银元券了,许多私人机构开始以大米为薪金,社会交换退化到了物物交换时代。问题的根源在于,劣币驱良币并不是产生于竞争的前提条件下。每一套货币的发行,都是由国家强制人民接受的,尽管付款的一方很乐意使用劣币,但收款的一方却不会甘愿接受,只有在国家能保证收款方接受的劣币能够继续流通的时候,劣币才能得以继续存在,这条规律才能继续起作用。换句话说,如果国家滥用发行货币的权利,通过“劣币驱良币”的把戏来掠夺民间财富,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强政府消费自己的信誉的过程。当这个消费过程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的时候,人民也是有可能拒绝所谓的法偿货币,通过自由的选择使得货币自发地建立新规律的。在现今社会,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例如香港流通货币中,同时有十元纸币和十元硬币。由于十元硬币较容易伪造,而且较重,携带较不方便,被视为「劣币」。如果一个人同时有十元硬币和纸币,他会优先使用硬币,导致「劣币」流通量较「良币」高。原因播报编辑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但事实上,劣质的货币同优质货币一样都具有相同货币效益,即有破损的一块钱和崭新的一块钱购买力是相同的,所以有时这种现象也并非由信息不对称导致,而是自发性的好恶导致,其结果就是劣币逐渐增多,最终良币被淘汰掉。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可是他的开创性论文《“柠檬”市场》(在英文中,次品俗称“柠檬”)曾经因为被认为“肤浅”,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几经周折,这篇论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现象”,他观察:消费者保留储存成色高的货币(undebase money)(贵金属含量高),使用成色低的货币(debased money)进行市场交易、流通。格雷欣法则实现要具备如下条件:劣币和良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两种货币有一定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币流通中也有。大家都会把肮脏、破损的纸币或者不方便存放的劣币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货币。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譬如说,平日乘公共汽车或地铁上下班,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争得座位或抢得时间。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都争先恐后,搞得每次乘车如同打仗,苦不堪言。“ 劣币驱逐良币”法则的内容和条件即如上述,我们这里再讨论一个相反的法则。譬如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外汇市场,亦即没有任何法律强制干预的市场,在各种货币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法定比价存在,而这些货币之间价值各不相同,其中走势坚挺、含金量较高的货币被认为是硬通货,即“良币”;反之,走势疲软的货币被认为是软通货,即“劣币”。在国际贸易当中,人们往往乐意接受硬通货,即“良币”,而不愿意要软通货,即“劣币”。从而优胜劣败,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此可谓“格雷欣现象”的反例,也可称为 “反格雷欣现象”。举例播报编辑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按中国经济学家谭立东的货币理论,货币在交换中是商品交换比例的量度基准。所以在过去金、银同为法定货币的时代,就会产生两种不同比例的交换基准。金、银做为交换的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在产品的实用阶段与产品的生产效率成反比,也就是生产效率高的价格低。但货币比例的制定者无法认识到这两关系,也不会随着金、银生产效率的变化来改变兑换比例。解决方案播报编辑有关于交换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理论。人们在市场中用金、银做为交换中间工具,是为了提高交换效率,实际上等同于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因此人们就会在市场交换中留下生产效率低而价格高的产品,从而使自己的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这就导致了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生产效率高而价格低的产品。这与上面陈述的“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是一致的。因此劣币驱逐良币实际上是货币制定者在制定货币时无视市场规律而指定货币交换比例而产生的问题,只要保证市场货币定价的统一标准,供应与商品量匹配的货币,这种问题就不会发生。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劣币驱逐良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 知乎

“劣币驱逐良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劣币驱逐良币“劣币驱逐良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请具体分析一下人们的心理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关注者650被浏览1,004,849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27​2 条评论​分享​65 个回答默认排序笨虎有黑猫​知乎公号B站同名​ 关注安分做事的竞争不过歪门邪道的,这个现象,用货币银行学中的一个术语来解释非常贴切,那就是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在16世纪的英国,因为黄金储量紧张,只能在新制造的金币中掺入其它金属。于是市场上就有两种金币;一种是此前不掺杂质的金币,一种是掺入了杂质的金币,但两种货币的法定价值一样。这样,人们都会收藏不掺杂质的良币,使用掺入杂质的劣币;时间一长,市场上流通的就只有劣币了,全部良币都退出了流通。这个现象被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后来演变成了格雷欣法则。其实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就曾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见:排队上车的没座位,不排队的有座位;阿谀奉承的升职了,安分老实的失业了;诚实守信经商的破产了,投机取巧的财富翻倍了;乐于助人的热心人被坑惨了,冷眼旁观的却可以喝着凉茶看笑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格雷欣法则中,前提就是劣币和良币的法定价值比例不变。在社会和生活中,就是因为没有形成对好的行为(良币)的激励机制,更没有形成对不良行为(劣币)的有效惩罚机制,从而形成了巨大的不正当获利空间。只要这样的环境一天不变,良币就永远会被劣币驱逐、淘汰。更为可怕的是,部分良币为了生存会朝着劣币转变,社会环境将愈加污浊;随着良币越来越少,劣币之间的竞争蚕食就会更加激烈,不良行为会进一步升级变的更加恶劣。全文可戳我的知乎专栏:http://zhuanlan.zhihu.com/p/20718253?refer=pinjinrong编辑于 2016-04-07 11:54​赞同 1161​​53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匿名用户在货币制度演进的过程中,从16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80年代,欧洲各国纷纷实行了金银复本位制(即金币和银币同时充当货币流通于市场),其中在双行本位制度下,国家将金银兑换比率用法律条文固定下来,使金币和银币的交换比率不受市场上金银价格波动影响。即金币和银币是按法定比价不一致,导致市场比价较高的货币会被熔化并退出流通领域,而市场比价较低的货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当货币市场中金币和银币的比值为1:10,而流通市场中金币和银币的比值为1:8时,人们本着“套利原则”会将手中的金币送往铸币处熔化换成10块银币,通过流通市场用8块银币换成1块金币,这样的一回合就可以获利2块银币。长期以往,金币会逐渐退出流通市场,市场充斥着银币,也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这种现象引申在知乎就意味着,知乎这种免费输出自己的知识见解的方式,对输出用户来说,无论知识水平高低,答题努力程度大小,如果所获得的待遇和“三无用户”没什么差别的话,那么能力强的知乎用户就离开去寻找下一个交互社区了,剩下的则是平庸之辈。编辑于 2014-09-23 10:02​赞同 451​​55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劣币驱逐良币:为什么优秀者也会被淘汰? - 知乎

劣币驱逐良币:为什么优秀者也会被淘汰?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劣币驱逐良币:为什么优秀者也会被淘汰?大商汇【MINI-EMBA 、高端商学、精准社交、地产金融、文体旅】一般来说,越是质量好的商品、越是优秀的人才,越受欢迎,这是正向淘汰,但反观历史,与此相反的“优汰劣胜”现象也屡见不鲜。在经济学上,对于这种逆淘汰现象,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那么,这种逆淘汰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劣者是必然存在的。由于人们追逐利益,压缩成本,就会生产出质量次等的产品。而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的情况各不相同,素质也会不同。第二,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人们常常会选到劣品,另外因为人们虚荣心的因素,让人们在买不起正品时会有意购买便宜的冒牌货,这就导致了假冒伪劣也存在着市场,进而形成市场流通。第三,当劣者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为了争夺空间,就会排挤优者,优者渐渐被挤了出去,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在铸币市场中,就看到了逆淘汰的典型现象。他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顾问,生活在大量使用金属铸币的17世纪。当时英国黄金不足,铸造了一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虽然是合法的,但是质量下降,也就是“劣币”,原本那些成色好的货币则是“良币”。格雷欣发现,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把那些良币收藏起来,导致良币被驱逐出流通,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了。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由来,它又叫格雷欣法则。无独有偶,西汉时期,贾谊就已经提出了这规律的“汉朝版”。当时私人铸币泛滥,而官方铸币被私藏后,在市面上逐渐消失,他尖锐地指出“夫农事不为而采铜日蕃,释其未辆,冶缩炉炭,奸钱日繁,正钱日亡。”他所说的“奸钱日繁,正钱日亡”,正是格雷欣法则的中国版。而对于优秀的人才来说,这个规律一样适用。在历史上,我们也总能看到,当一个王朝的政治走向溃败之时,朝廷内部的忠良之士就会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时候,忠良的存在就对小人是种威胁,于是小人们就会联合起来排挤忠良,导致越来越多的小人庸才能够活得风生水起,而之后往往就是王朝衰败,朝代更迭。李鸿章(图左)俾斯麦(图右)19世纪,德意志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是极其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但是当时他身边充斥着一群与之比起来显得平庸的同僚,当时俾斯麦支持与俄国的联盟,却受到外交部资深外交专家赫尔斯泰因迈、驻俄武官施魏尼茨、驻土大使拉多维茨的反对。这些人缺乏俾斯麦的远见卓识,不能清楚认识到他是在避免列强对德的联合扼杀,导致俾斯麦的主张不能推行。再加上当时的皇帝威廉二世因为俾斯麦的威望对其产生猜忌,俾斯麦的同僚顺势煽风点火,导致了俾斯麦在政坛上黯然收场。中国历朝历代,初期总是涌现许多名臣,而后期名臣的比例则大大减少。唐玄宗初期,名臣辈出,姚崇、宋景、张说、张九龄等等,开元盛世的出现,他们功不可没,但是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臣子却运用各种手段,逐渐将贤臣排挤出朝廷。李林甫告诉左相李适之华山有金矿,李适之上奏皇帝时,李林甫却说这会影响皇家龙脉、唐玄宗因此疏远李适之。李林甫还打张九龄的小报告让唐玄宗也渐渐冷落张九龄。“逆淘汰”的现象背后,成因不同,所以当我们看到“劣胜优汰”这种现象时,应该先分析原因,才能找到症结所在,否则,很容易停留在现象表面。而对于企业组织来说,防止逆淘汰导致的优质人才损失,则需要明确考核机制、建立公平的奖惩系统、促进信息透明和信息流畅程度。今日课程推荐龚一《职场创新思维训练课》管理哲学博士“创新邦”首席布道官交大、复旦、清华MBA特约培训师上海华创互动教育研究院创新创业研究员思维就是承载知识的“系统”,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考模式,才能真正运用知识发展。龚一老师创新思维理论能加强企业员工创新意识,推动企业进行创新转型,加快行业创新改革发展进程,令人敬佩。——王睿 阿里巴巴飞猪酒店业务副总经理 中国酒店业主联盟副秘书长发布于 2020-06-08 20:05EMBA互联网​赞同 24​​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如何正确地理解格雷欣法则中的“劣币驱逐良币” - 知乎

如何正确地理解格雷欣法则中的“劣币驱逐良币”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如何正确地理解格雷欣法则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破亚空一个啥也不会的游戏主播1、格雷欣法则百度百科: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由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财政大臣格雷欣提出,也称“格雷欣现象”(Gresham's Law)。首先我们简单概括一下,那就是格雷欣认为:市场中纸币替代金属货币,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像是现代电子货币替代传统的纸币,在格雷欣法则中也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体现。事实上,用现在的眼光看,纸币替代金属货币,电子货币替代纸币,都应当是良币驱逐劣币格雷欣当时为什么会得出这样奇怪的结论?让我们重新回到格雷欣法则上2、格雷欣的“劣币”与“良币”可以看出,格雷欣认为实际价值更高的是“良币”,而实际价值更低的是“劣币”对于市场来说,实际价值更低的“劣币”,无论是流通成本还是交易效率,都要好于实际价值更高的“良币”,格雷欣法则的“劣币驱逐良币”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只不过以现代的观点来看,实际价值更低的“劣币”对于市场来说是良币,实际价值更高的“良币”对于市场来说是劣币。3、为什么格雷欣法则错了格雷欣相信:实际价值更高的货币是“良币”,因为实际价值更高的货币拥有更高的保值功能。事实上格雷欣在当时并没有错,因为在当时,实际价值更高的货币确实拥有更好的保值功能,所以格雷欣法则在当时是成立的。问题就在于,格雷欣没有意识到,货币的保值功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价值并不是决定货币保值功能的唯一因素,实际价值更高的货币必然拥有更强的保值功能这一前提条件并不成立,所以格雷欣法则并不成立。4、广义的“劣币驱逐良币”如果根据格雷欣法则,在广义中“劣币驱逐良币”的定义:如果实际价值更低的低成本方案和实际价值更高的高成本方案能够实现一样的效果,则低成本方案会驱逐高成本方案像是作用相同的铜盘和不锈钢盘,“劣币”不锈钢将驱逐“良币”铜像是作用相同的半导体和电子管,“劣币”半导体将驱逐“良币”电子管以现在的价值观来看,这些实际上都是性能更好的良币驱逐性能更差的劣币的体现5、为什么人们相信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存在举简单的例子,像是性能相同的两部手机,A手机定位高端,用的是一线厂商的配件,价格高昂。而B手机定位中高端,用的是二、三线厂商的配件,价格偏低。由于性能相同,B手机价格上的优势使得B手机销量比A手机好,有的人就认为劣币在驱逐良币,但是却忽略了两种手机在使用寿命上的不同。很多人只看到了低成本驱逐高成本,就大喊劣币驱逐良币,而忽略了“能够实现一样的效果”这个条件是很严格的,格雷欣犯的也是同样的错误。人们之所以相信劣币驱逐良币,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没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多面性,而只是从某一方面定义“劣币”和“良币”,从而得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结论。发布于 2020-10-11 11:41货币money劣币驱逐良币​赞同 20​​1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格雷欣法则_百度百科

则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格雷欣法则播报讨论上传视频1560年托马斯·格雷欣提出的法则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指在实行金银双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在任何市场竞争中,突破基本底线的恶性竞争必然导致商品质量的整体降低,是格雷欣法则不断演绎成为现实的核心。格雷欣法则是1560年由托马斯·格雷欣爵士提出。中文名格雷欣法则条    件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情    况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形    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目录1概念来源2概念解释3创始人4历史渊源▪历史影响▪现代经济5逆反现象▪事例▪结论6薪酬管理▪表现▪类别分析▪婚恋中概念来源播报编辑格雷欣法则格雷欣法则是一条经济法则,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意为在双本位货币制度的情况下,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如果其中之一发生贬值,其实际价值相对低于另一种货币的价值,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将被普遍收藏起来,逐步从市场上消失,最终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将在市场上泛滥成灾,导致货币流通不稳定。格雷欣法则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钱包里既有新钱又有旧钱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把旧钱花出去买东西,留下“新票”。道理很简单,出于对新钱的偏好。从这种偏好中,就出现了格雷欣法则的萌芽。概念解释播报编辑4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了一有趣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人们称之为格雷欣法则,亦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创始人播报编辑这一法则是以托马斯·格雷欣爵士(1519一1579)的姓氏命名的。格雷欣是英国著名的金融家、慈善家,是皇家证券交易所及格雷欣学院的创建者。由于他对货币与交易方面的事宜了如指掌,因此成为英女王伊利莎白一世改革货币制度的主要军师,业务包括与佛兰德的商人议定皇室贷款、购买军备以及偷运黄金进英国。他家境富裕、地位显赫,曾经两次邀得英女王成为他的座上客。格雷欣于1560年提出了这个法则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货币史上的著名人物。自从人类给金钱以一定的币值时起,这一法则就起作用了。历史渊源播报编辑历史影响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人们就习惯从金银钱币上切下一角,这意味着在货币充当买卖媒介时,货币的价值含量就减小了。古罗马人不是傻瓜,他们很快就觉察到货币越变越轻。当他们知道货币减轻的真相时,就把足值的金银货币积存起来,专门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这个例子说明:坏钱把好钱从流通领域中排挤出去了。为控制这一现象的蔓延,政府发行了带锯齿货币,足值货币的边缘都有细小的沟槽。如果货币边缘的沟槽被挫平,人们就知道这枚货币被动过手脚。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贾谊曾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这里的“奸钱”指的就是劣币,“正钱”指的是良币。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时出现的理论。当时,金和银都是法偿货币,在法律上按一定比价具有相同的价值。但在现实情况中,金银的开采成本、市场供求是不太可能完全同步变化的,于是当金相对于银来说更为贵重时,人们必然地储存更有价值的金而使用相对来说没有价值的银,因为交换时是以法定比价而不是实际比价来计算的。如果银相对来说更为贵重时,劣币就成了金,银变成了良币。进入了纸币流通的时代,货币的不足值性更加明显,国家也必须有更加有力的手段保障其法偿性。也正是在这时,格雷欣法则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事实上,没有良币出现,或者有强有力的政府禁止良币的使用,劣币也不能一直使用下去。问题的根源在于,劣币驱良币并不是产生于竞争的前提条件下。每一套货币的发行,都是由国家强制人民接受的,尽管付款的一方很乐意使用劣币,但收款的一方却不会甘愿接受,只有在国家能保证收款方接受的劣币能够继续流通的时候,劣币才能得以继续存在,这条规律才能继续起作用。换句话说,如果国家滥用发行货币的权利,通过“劣币驱良币”的把戏来掠夺民间财富,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强政府消费自己的信誉的过程。当这个消费过程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的时候,人民也是有可能拒绝所谓的法偿货币,通过自由的选择使得货币自发地建立新规律的。格雷欣定律虽然是货币、金融领域内的著名定律,但在商业领域也有一定的泛化倾向,比如我们在开头所提到的例子。后来,人们就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主要指假冒伪劣产品在多种渠道向正牌商品挑战,并具有膨胀、蔓延的趋势。比如说,在软件市场上的经济秩序和法规约束尚不完善时,或者不能很好协调工作时,盗版软件影响正版软件的制作、销售等,从而危害软件业健康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雷同于“劣币驱逐良币”,可称为“盗版驱逐正版”,是一种非正常的市场状态。除了商业和金融领域,在社会上的其他领域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学者吴思曾经提出过“淘汰清官”的说法,建议大家读一读他的《潜规则》,对理解这一法则有帮助。为了帮助理解,我们再提供一个在《南方周末》上刊登过的一个故事:一位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医生,标准的“海归”,就职于某市某家大医院。该医生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仅有这些,还就罢了,此医生有一“怪癖”,或者说,从国外带回来了一个“坏毛病”,就是从来不“笑纳”病人私下主动递上来的“红包”,这还得了,马上就激起了大多数医生们一致的愤怒。于是,最后由院方出面,将这个医生下了岗,解除了聘用合同。当然,根据中国大陆多年来的丰富斗争经验,不是简单的让他一走了事,还扣了几顶不大不小的帽子,言明这个医生工作一向不称职、不能胜任医生的神圣岗位,弄得这位医生下岗后四处求职不得,只好又被迫远走他乡,重新出国另谋他路。二十世纪,意大利产生了一位最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写道:在一个人人都偷窃的国家里,唯一不去偷窃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在黑羊群中出现了一只白羊,这只白羊就是“另类”,一定会被驱逐出去。在一个缺乏良好秩序和约束体制的环境里,劣币驱逐良币,稗子战胜水稻的机制,带给整个社会的会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现代经济格雷欣法则是硬币流通时期的一种货币现象。但随着时代变迁,硬币被纸制货币所代替。第一代纸币是代用货币,其主要的、完善的形式是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它是银行的债务凭证,承诺其持有人可随时向发行人兑换所规定的硬币。所以,这一种纸币叫做可兑现纸币。第二代纸币是信用货币,由银行券蜕化而成的不可兑现纸币,它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独立发挥货币职能。它通常由中央银行发行,强制通用,本身价值微乎其微,可以认为是纯粹的货币符号。这样,当硬币与可兑换纸币混用时,它们的良劣如何区分呢?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 Marshall,1842-1924年)在其《货币、信用与商业》一书中写道:"'可兑换的'纸币--即肯定可以随时兑换成金币(或其它本位硬币)的纸币--对全国物价水平的影响,几乎和面值相等的本位硬币一样。当然,哪怕对这种纸币十足地兑换成本位硬币的能力稍有怀疑,人们就会对它存有戒心;如果它不再十足兑现,则其价值就将跌到表面上它所代表的黄金(或白银)的数量以下。"显然,硬币是良币,可兑换纸币是劣币。在正常情况下,两者完全一样,但当纸币兑换成硬币发生困难时,其名义价值就会贬值,严重时就会发生"挤兑"。这时,纸币被卖方拒收,流通困难,从而迫使其持有人不得不拥挤地向发行银行要求兑换硬币。这种情况,实际上宣告格雷欣法则的失效,即已经不是作为劣币的纸币代替硬币,而是相反,人们将持有硬币以代替纸币。在这里,卖方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劣币转变为主动地拒收。再如,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制度下,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黄金官价为每盎司35美元。这样,美元以黄金作后盾,开始顺利地在全球流通。但随着美元由"美元荒"转变为"美元过剩",外国商人在同美国做生意时,就渐渐愿意接受黄金而不愿意接受美元。这时,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也纷纷向美国要求以美元兑换黄金。最终,迫使美国宣布停止以官价兑换黄金,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这也是纸币形式的美元被拒收和造成各国向美国"挤兑",从而出现格雷欣法则失效的事例。从上述可知,硬币与可兑换纸币混用时,格雷欣法则仍在发生作用,但其风险增大,即当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发挥到极端时,往往就会走向反面,造成格雷欣法则失效,并促使卖方主动采取拒收行为。在信用领域的“格雷欣法则”即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现象。是由于我国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旧的信用制度被破坏,新的信用制度又未建立而造成的。逆反现象播报编辑在当前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下,黄金非货币化,世界各国的货币都蜕化成第二代的不可兑换纸币。这时候,两种纸币的良劣如何区分呢?已知区别金属货币良劣的标准是按它们的实际价值。但是两种纸币都是货币符号,无法比较价值,只是纸币购买商品时却有实际购买力,这就成为它们的实际价值。其理论依据就是一价定律。它是说:"在商品经济中,相同(同质、同量)商品,如不计算交易费用,在各地应以同一价格出售。"反过来说,同一价值的货币,如不计算交易费用,也应在各地买到等量的商品。外汇交易中的购买力平价说,就是一价定律的直接延伸。因此,根据纸币所购得商品的多寡或外汇汇率的高低,就能判断出它们的良劣。例如,美元与人民币相比,美元是良币,人民币是劣币;人民币与港元相比,人民币是良币,港元则是劣币。事例当几种不可兑换纸币同在一地流通时,就会发生令人费解的格雷欣法则逆反现象,即出现"良币驱逐劣币"的货币现象。这可以有下列多个事例加以证明:1.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了自己的"边币",但是始终不能驱逐国民党政府的"法币"。由于边区经济十分弱小,所以边币是劣币,而法币是良币。在边区与国统区交界地带,两种货币都在使用,但商人一般直接使用法币在边区购买商品,或者在边区贸易中出售商品后尽量直接收取法币。这样,在边区贸易中法币就部分地代替了边币使用,明显是"良币驱逐劣币"现象。2.深圳特区在建立初期,曾经允许港元、外汇券和人民币三种货币同时流通。在深圳的商店中大部分商品也是三种标价,从收回货币的情况看,港元大约占30%,外汇券占20%。这样,也说明作为良币的港元和外汇券就把人民币从流通领域驱逐出50%,也出现了"良币驱逐劣币"现象。 3.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卢布曾三改面值并严重贬值,从原来的约0.65卢布兑1美元贬值到5000-6000卢布兑1美元的悲惨境地。因此,在我国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中,双方商贩均乐意用人民币而不接受卢布。这里,人民币是良币,卢布是劣币,显然也是"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不过总体而言这种逆反现象都出现在良币与劣币不是同一发行体的时候,因此是否是格雷欣法则的逆反现象人们对此有很多争论。对于格雷欣法则的逆反现象,如何从理论上加以解释?我国经济学家争论不休,其实是两种观点:结论第一种观点认为不可兑换纸币没有实际价值,其流通规律与硬币流通规律刚好相反,所以对硬币说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反过来变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规律。这种观点未能解释清楚纸币与硬币两者流通规律相反的道理。他可能引用马克思论物价对金币与纸币不同关系的话作论据。原话是"已知商品的交换价值。流通的金量决定于金的自己价值,而纸票的价值却决定于流通的纸票的数量。流通的金量随着商品价格涨跌而增减,而商品价格却似乎是随着流通中纸票数量的变动而涨跌"。虽然,马克思在这里清楚说明金币与纸币对决定物价的相反作用,但并不能据以说明格雷欣法则的逆反现象。第二种观点认为表面上"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实质上仍是格雷欣法则的要求。不过这是从出售商品的商人角度立论,改变原来从买方角度作解释。所以,在不兑换纸币作为流通手段时,使用哪种货币已经不再取决于购买者的意愿,而是转变为出售者的强制要求--不付良币就不卖给你好东西。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符合使用货币历史,即:使用硬币→使用硬币与可兑换纸币→使用不可兑换纸币;与其相应,使用货币者的行为也逐步转变,即:买方主动用劣币购物→买方继续用劣币购物但卖方开始主动拒收→卖方主动要求接受良币拒收劣币。因此,良币驱逐劣币只是劣币驱逐良币在新环境中的新形式,是同一定律的正反两面。这样,根据我们研究,格雷欣法则并非只与"劣币驱逐良币"等义。该定律的全过程其实应当包括三个历史阶段,即:劣币驱逐良币阶段--格雷欣法则失效的混乱阶段--良币驱逐劣币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买卖双方行为的主动性也有相应的转变。这种行为的转变完全符合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L.E. Vonmises,1881-1973)所说"经济理论就是一般的人类行为的理论"。所以,经济学许多规律可以从人们的合理行为中找到解释。只有这样理解,才符合对该法则全面和科学的认识。薪酬管理播报编辑表现企业在员工薪酬管理方面的"格雷欣法则"有诸多具体表现:1.在同一企业,由于旧人事与薪酬制度惯性等,一些低素质员工薪酬超出高素质员工,从而导致低素质员工对高素质员工的"驱逐"。国企在此方面尤其如是。一家经济效益颇佳的国有上市公司曾向作者叙述发生在该公司难解之"结":该公司年人均薪酬18000元左右,一般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薪酬水平远超出本行业同类企业,但核心员工尤其是少数关键岗位员工薪酬却较多低于市场水平。该公司欲引进若干素质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按现行薪酬制度,每月薪酬只能略超出 1000元,但市场水平却在3000元左右。因此,尽管公司对高素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有强烈祈求,却总未能如愿。作者在为一些民企作薪酬设计咨询时发现,几乎每一民企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低素质员工薪酬超出高素质员工,因而高素质员工被低素质员工所"驱逐"。差别主要在于,在一些国企,低素质员工对高素质员工的驱逐甚至具有系统性;而在民企,这只是薪酬管理的"例外"。2.在同一企业,由于旧人事与薪酬制度惯性等,一些低素质员工与高素质员工薪酬大体相当,从而导致低素质员工对高素质员工的"驱逐"。此种情形可看作上述第一种情形的特例。3.在同一企业,由于旧的人事与薪酬制度惯性等,虽然高素质员工薪酬超出低素质员工,但与员工对企业的相对价值不成比例。类别分析现阶段,这是低素质员工对高素质员工"驱逐"的一般情形。设在某企业有Q与P两位员工,前者是高素质员工,后者为低素质员工,令员工P对企业的相对工作价值为1,则员工Q对企业的相对工作价值为3,但员工Q的薪酬只有员工P的1.5倍。这里权威的参照系是市场薪酬水平,当我们说高素质员工薪酬水平较低,其实主要不是其与低素质员工薪酬水平的比较,而是其与市场薪酬水平的比较。抽象地说,当我们作企业两类员工--低素质与高素质员工--薪酬比较时,联系市场薪酬水平,存在着以下两种情况:其一,尽管较之低素质员工,高素质员工的对企业的相对价值在薪酬上未得到充分体现,但其薪酬与市场水平相当。国有电信、银行、电力等行业,因其具有垄断性质,就在一定程度上如是。高校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避难所,亦在很大程度上如是。此种情形在竞争性行业极为少见。其二,低素质员工的薪酬超出市场水平,高素质员工薪酬低于市场水平。本文侧重分析的即为此类情形。婚恋中婚恋角逐中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假定优男A,劣男B,美女C若从资源配置来看,A C结合实属大快人心。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A男因自身禀赋或客观条件好,选择面比较广,“吊死在一棵树上”的机会成本过大,而B男则相反,可能是“一无所有”,索性“孤注一掷,拼命一搏”。这样B男在追求美女C的努力程度上显然会大于A男,而C女只能凭借对方的行为表现来评判其爱恋自己的程度。往往会被B男刻意粉饰的“海枯石烂,一心一意”的倾慕和忠诚而迷惑,被B男拖入婚姻的“围城”。于是婚恋角逐画上了句号。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